印度国家图书馆(National Library of India)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36年3月21日开馆的加尔各答公图共书馆。印度国家图书馆致力于收藏国内出版的全部出版物;收集所有图片记录;收藏和保管重要的手稿;有计划、有选择地收藏国外出版物。该馆现已同48个国家的160多所大学图书馆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国际交流关系,成为国际书刊交换中心,发行图书目录、提供复制业务等。
印度国家图书馆按照1954年颁布的《图书发行法》,为国家四个法定保存本图书馆之一。印度国家图书馆作为该国的总书库,收集所有印度人撰写的印刷资料,即便其使用寿命短暂;收集与印度有关的印刷资料和图片纪录;收藏和保管重要性的手稿;有计划地采访国家需要的外国资料;编辑国家总书目及专门书目,以便于提供服务;承担国家书目信息参考中心的职责,参与国际书目活动;提供复制服务并且作为国际图书交换和外借中心。图书馆从1984年不定期出版《国家图书馆报导》,也出版一些有关馆藏的回溯性书目。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就其业务和服务进行计算机化。
印度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加尔各答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836年,它并非政府机构,由业主进行管理。一次或分三次支付300卢比即可成为业主之一。允许穷学生和其他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免费利用图书馆。总督梅特卡夫爵士从福特·威廉学院拨给加尔各答公共图书馆4675册图书,这部分图书及私人捐赠成为图书馆藏书的核心。普林斯·德瓦尔卡纳特·泰戈尔是第一位业主管理人。图书馆购买印地文及外文图书,特别是从不列颠购买图书。根据1850年的报告,图书馆开始收集古吉拉特文、孟买文、旁遮普文、巴利文和锡兰文资料;捐献者既有个人也有孟加拉政府和西北部省份。加尔各答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一所印度公共图书馆具有独特地位,组织管理如此有效的图书馆在19世纪上半叶,即使在欧洲也很罕见。由于加尔各答公共图书馆的努力,使未来的国家馆拥有了大量善本书和杂志。
加尔各达的帝国图书馆建于1891年,由一系列重要的国内部、处图书馆合并而成,它的许多书从前分别属于东印度学院、福特·威廉学院和伦敦的东印度公司。对图书馆的使用限于政府的高级官员。1902年担任印度的总督柯尔森爵士主张开办完全面向公众的图书馆,同时他注意到由于种种限制,帝国图书馆和加尔各答公共图书馆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。于是他决定将两馆丰富的藏书在一定的条款下予以合并。加尔各达公共图书馆和帝国秘书处的图书馆于1903年1月30日合并后正式开馆,首位馆长为大英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约翰·麦克法兰。当时帝国图书馆立志成为印度的参考图书馆,为学生和历史学家提供所有有关印度的资料。
印度独立后,根据1948年通过的"帝国图书馆法"帝国图书馆正式更名为国家图书馆,1953年2月1日由联邦教育部长大毛拉阿布·卡拉姆·阿扎德主持了开馆仪式。时至今日国家馆仍起着加尔各达公共图书馆的作用(1987年还举办了加尔各达公共图书馆150年庆典),同时又是印度和印地文所有资料的永久保存地。印度国家图书馆总监由中央政府任命,行使有关图书馆管理和财政的一切职权。在1名专职馆长(被任命为图书馆信息主要官员)的协助下综合管理全馆,另外还有5名副馆长(被任命为图书馆信息官员),2人负责业务;3人负责管理。